【我們以前就這樣過來的─無意識地延續暴力】
「我們以前是這樣過來的。」這句話常見於何處?
A.厲行學長姐制的科系。
B.軍中長官訓話。
C.長輩教誨。
請作答。
每個人的經歷不同,我最常聽的是我父親這麼說。
父親總說小時候多恨曾祖父,因為曾祖父對他不堪入耳的辱罵,以及總把他往死裡打的體罰,次次都讓他覺得為何要出生,他不止一次幻想要報復回去。
只是話鋒一轉會說幸好現在沒學壞,覺得曾祖父的教導是對的。
因此我的爸爸從小實施打罵教育,對他而言沒有甚麼好好說,打就對了,同時附贈各種摧毀自尊的辱罵。
很多時候我被打得不明不白,跪到站不起來,卻忘了到底為什麼要被這樣懲罰。他是這樣說的:「我們都這樣過來的。從小我阿公就這樣教我,長大後沒學壞也沒做歹,這就是我學到的教育方法。」
大了點父親不再體罰。可能因為大概四歲的時候,一次媽媽看爸爸氣紅了眼,擔心他下手過重護著我的時候,我把媽媽推開。
爸爸曾經以為這動作是為了保護媽媽,或者是我很明白要勇敢接受懲罰。國小和媽媽越來越交心,終於和她坦言:「那時候只是希望被打死就不用再被打了。」
這句話一定有到爸爸耳裡,我爸一向認為我是會說就會做的人,怕哪天真的出手重了我反而一聲不吭也不閃躲吧。只是明白這件事情已經是更大一點之後的事情了。
體罰雖被廢除,語言的辱罵仍總是讓我懷疑:「你愛我嗎?」
媽媽總說爸爸愛我,他心情平和的時候也總是照料我一切物質所需。我也感受得到他對我很用心很在意,也因此自小都對自己的懷疑感到痛苦,覺得是不是自己要求過多,是不是自己不懂得感恩惜福。是不是真的如父親所說,我過度敏感太過脆弱才無法抵擋這麼一點點罵。
前些日子和父親有爭執,父親怒罵後呼呼大睡。母親一如以往安慰哭到呼吸急促全身顫抖的我:「他以前是被那樣教育的。」
這句話並沒有平緩我的情緒,只讓我突然覺得一切很荒謬,因為邏輯真的太怪了。
我聽到自己用帶著濃濃鼻音跟顫抖的聲音說:「我知道你們很愛我,不是要質疑你們愛不愛我,我要問的是你們表達愛的方法──
『妳說他愛我,他卻用讓自己很受傷的方法對待我?這是想愛我,還是想傷我?』」
我的母親愣住無法回答。
我相信他們很想愛我,我也很想愛他們,然而我們都還搆不到愛的邊緣。於是我們只會無意識地完全複製相似的關係模組中的相處方法,來跟他人相處。
例如他們想愛我,但不知道父母該怎麼跟孩子相處,便開始從生命經驗中找尋和父母相處時,父母是怎麼表現?(或者取代父母角色的人怎麼表現?)接著他們就怎麼表現。
對我的父親而言,那樣子的相處或許在他現在回想起來,是讓他得以生存的條件,所以可能對他來說很有安全感。
然而直接 ctrl+x 再 ctrl+v 過往被粗暴地對待的經驗,絲毫不思考有沒有其他更合宜的方法,逕自認為粗暴對待是理所當然的。
「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。」不過是無意識地延續暴力。
對,講了好大一串,甚至把家裡事拿上來只是想談無意識的暴力。
我有想過用比較不會這麼私密的事情講,例如軍中的狀況呀、媳婦熬成婆(字面跟延伸)呀、爸媽怎麼相處就怎麼對待配偶呀,但這些例子都離我太遠。近一點的例如學長姐制呀,但我就讀的時候系上此風氣恰好不盛行。
此外還因為不想把無意識地延續暴力講得好像很壞很嚴重──就連父母這麼想要疼愛子女,都還會有這樣的狀況──這是滿容易發生的狀況,於是依然拿了家裡的事情來講。
後來有想怎麼樣可以避免這樣的事情。
很簡單的說法就是,去找自己甚麼時候會說:「以前我們都這樣。」可是要怎麼改變這種狀況呢?
媽媽說好難唷!我也覺得!因為這是無意識的事情呀!
而且他們年紀大了,很多已經不是觀念了,而是習慣。那幾乎是他們肌肉運作的模式,甚至幾乎跟膝跳反射一樣了。
想了想跟媽媽說:「我們有相反意見的時候,跟妳跟乾媽有相反意見的時候,是完全不一樣的溝通方法吧?」
意見相左的時候,父母很難把孩子當成個體來傾聽、理解、溝通。就像孩子聽到父母囑咐穿暖多吃,總會自動忽略,總是忘卻他們也會對自己的話語被忽略而難受。
她想了想回:「嗯。」
「偶爾把我當成陌生人、客人、朋友等等來相處看看。」
不是到角色扮演,只是在心中為對方設定新的角色,並依該關係和對方相處。這會打破慣性的相處方法,會抽掉對他人的理所當然。
而所謂無意識的作為,往往就是我們在關係中的理所當然造成的。這樣子簡單的內心抽換,便有機會發現自己過往習慣的相處方式,哪裡是在其他角色中不夠尊重、過分侵犯界線的。
有些人會說討人厭的老鳥前輩,在其他社交場合遇到發現人很好相處,結果回到職場又是討人厭的老鳥前輩。這就是抽換角色的例子。
在職場他是前輩,在社交圈他是平輩,所以他對人會有不同的態度。今天我們只是有意識地把對方想像成其他角色,讓自己有機會看見自己跟他人相處的不同面向。
看見後可以去思考,是否相處間有可以調整的?
對伴侶總是覺得他該幫忙提包包,或許把他抽換成普通朋友,突然發現他不需要做這件事,就可以回到伴侶身分撒嬌說:「有你真好。」
對同事總是用保有距離的笑,試試看把同事抽換成暗戀對象,突然發現髮型很好看,在回到同事身分禮貌詢問:「你換新髮型了?」
試試看抽換角色,除了這麼細微的改變,或許還可以發現自己在某種關係中,無意識地壓迫。
亮彤。
PS
本篇只為和大家分享對於「無意識的暴力」最近切身的感受。
至於我們家裡的事情,就是我們家裡的事。我們還在經歷。也就請大家不要評判,畢竟還是很多事情沒寫上來。
圖片為:生命潛能出版,朵琳芙秋著作《神奇花朵療癒占卜卡》